- 校本創科學習簡介
- 創科學習重點
- STREAM WEEK
- 綠色小發明
- 農圃綠趣
- 校外比賽

校本創科學習簡介
本校透過STREAM的教育模式,致力推行創科教學,讓學生掌握不同學科知識與技能的綜合能力,並通過廣泛的閱讀培養學生的創造力、協作和解難的能力,使他們具備創新思維及成為一個具備資訊素養的良好公民。 STREAM 原為STEM,是科學(Science)、科技(Technology)、工程 (Engineering)及數學(Mathematics)四個英文字的字首併砌而成。 本校加入「A」Art 藝術及「R」Reading閱讀的元素,變成STREAM。推動STREAM 教育是應對全球的教育趨勢,以裝備學生應對21世紀社會及全球因急速的經濟、科學及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轉變和挑戰,希望讓所有的學生達致一個整全的發展,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資訊素養
隨著網際網路媒體的不斷發展,學校教育除了教導孩子們解決問題的「資訊技術」之外,更應把網絡上該有的倫理道德及價值觀「資訊素養」正確態度授與學生,讓學生有效和符合道德地運用資訊及資訊科技,並成為負責任的公民及終身學習者。
本校將透過以下八式資訊素養金句,配合多元化的活動,從小培養學生資訊素養的正確態度。








一至三年級創科學習
在初小的學習階段,校方着重培訓學生的資訊素養,讓他們能有節制及正確使用電子裝備學習。學生懂得基本運用電子裝備,包括平板電腦和桌上電腦,並能利用Google Classroom 及Teams 等學習平台收發學習資料及進行互動學習。
四至六年級創科學習
校方於高小的學習階段推行自攜裝置(BYOD)學習,着重培養學生閲讀興趣,發展學生科學、技術、工程、數學、藝術的綜合能力。各科課程均會滲入STREAM元素,其中的培訓重點就是提升學生的編程(例如scratch , micro:bit)能力。
六年級數學科 Sphero Mini 機械球編程
為了提升學生的解難能力並發展學生的運算思維及應用科技的能力,老師在學生學習速率的單元中,教導學生認識Sphero edu 應用程式。學生運用編程軟件,控制機械球滾動,然後計算機械球滾動的平均速率。
機械地壺球
學生二人一組,運用機械球滾動速率的數據,設定程式,完成「機械地壺球」比賽,能夠使機械球由起點滾動至最接近終點圈中心的一組為勝。老師在課堂中運用適異性教學策略,促進學生探究數據的規律及應用。
機械球走迷宮
完成「機械地壺球」比賽後,學生可以挑戰「機械球走迷宮」活動。學生二人一組,運用Sphero edu 應用程式,控制機械球由迷宮的起點滾到終點。學生編程時要設定機械球滾動的速度及時間,以控制機械球滾動的距離。學生從活動中應用運算思維、溝通技巧來解決問題。當機械球不能成功走出迷宮,學生不放棄,找出錯處,修正程式,屢敗屢戰,對學習充滿熱忱。當學生能順利控制機械球走出迷宮,那成功感及滿足感使他們興奮地跟同伴一起歡呼!
Micro:bit全方位活動課程





智能機械人精英培訓課程
本課程內容包括學習機械人設計理論、掌握機械人製作、電腦編寫程式的技巧及比賽訓練。同學們學習各種機械原理,包括槓桿、輪與軸、齒輪、滑輪等,並運用各種電子零件,如電池箱、馬達、感應器等去拼砌機械人,然後用模塊編寫電腦程式,讓智能機械人完成指令。
同學們對機械人操作和編程充滿熱誠,不怕困難,勇於嘗試。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及踴躍向導師提問。課後同學也會在網上學習平台,重溫課堂錄影,鞏固所學的知識和技巧。




2020-2021年度活動剪影
推行目的:
活動配合發展校本STREAM教育普及化,培育STREAM人才,激發學生對科學及科技探究的興趣、提升學生創造力、協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推行模式:
全校學生透過一連三個上課天進行全日活動,以主題式科學探究活動把STREAM元素融入活動課程中,藉以普及STREAM教育。
綠色科技小發明/小玩意(2021)展示日
當日剪影:
舉行目的:
- 表揚在比賽中獲獎學生在發明比賽上所付出的努力。
- 推廣全校STREAM 教育,提升學生對創科的興趣及能力。
- 學生透過作品演説,強化綜合科學知識與溝通能力,促使他們具備企業家精神。
校本「綠色科技小發明 (2021)」比賽
比賽目的:激發學生運用STREAM的跨學科知識,創作一份環保小玩意或實用品,為世界做一件美事。
以下是本年度二至六年級學生的優秀作品分享:
以下是本年度二至六年級學生的得獎作品:
「地球儲蓄.農圃綠趣」跨學科學習
農圃道官立小學於本學年在四年級推行了一個「不一樣」的跨學科學習單元,各學科就同一國際議題「環保」設計一個學習單元名為:「地球儲蓄.農圃綠趣」,希望學生從中除了獲得學科知識外,還能多關心身邊的事,培養對事或物有正面的價值觀。在這學習單元中,各學科透過本科知識進行不同的輸入,不論網上課堂,還是面授課堂,讓學生從不同媒介進行學習,體驗了一次不受時間、不受空間所限的學習歷程。
不斷探索,自學精神
數學科
數學科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,結合種植活動以實踐和應用。首先,學生自製量杯,以適當的水量為植物澆水,然後每天用直尺量度植物的高度和闊度,並收集植物生長的數據,以了解植物的生長狀況。最後,學生製作植物高度及闊度的棒形圖,以展示植物生長的趨勢,進而比較不同種類植物的生長狀況。通過活動,學生從活動中找到學習和應用數學的樂趣,並提升數學能力。
常識科
透過種植活動,讓學生在「環境保育」的主題上有更寬廣的視角及親身體驗,得到更豐富的知識。在種植活動中,透過觀察、實踐和自學,明白植物在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和需要,提高他們探索的精神。
觀察實踐,靈活解難
電腦科
在十一月,電腦科為學生輸入有關編程的知識,並讓學生建構一具自動澆水系統「迷你智能温室」。學生從活動中,不單運用科學知識,還培養解難能力,善用科技改善生活。
常識科
透過科學實驗,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技能和精神,配合課題引發學生思考「污水對植物生長有影響嗎? 」,然後讓學生透過科學實驗找尋答案,以及解難的能力。
科學探究四步曲:
1. 就着探究題目作討論及預測實驗結果。 |
2. 謹慎地設計及完成科學實驗步驟。 |
3. 獲取及整理數據。 |
4. 分析數據並根據數據事實形成結論。 |
促進人文素養發展
中文科
中文科科任教師運用兩個校本單元:透過學習活動,教授學生事物説明的技巧,培養表達能力,並反思個人行為,培養欣賞和愛護萬物的態度,體會人物的感情培養責任感。
成長科
配合活動,成長科設計了一個名為「源頭減廢」單元,讓學生從廢物堆填問題開始,思考源頭減廢的重要,明白到作為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分子,應盡己責,身體力行,在日常生活中為環保出一分力,培養對環境以及大自然關愛的態度,促進個人的人文素養發展。